糖尿病是什么?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简称血糖)高于正常水平。患者通常无法正常地生产或利用胰岛素,因此血糖未能有效地进入细胞,为细胞所用;长此以往,糖尿病会导致身体不适和器官受损。
根据先天和后天成因,糖尿病可概括地分为1型糖尿病 (自体免疫疾病)、2型糖尿病 (胰岛素不足及抗阻)、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如基因缺陷、胰腺疾病、手术或药物所导致等)。
典型的高血糖症状包括:多吃、多喝、多尿和体重下降。由于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有些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已经有著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血管问题 (中风和心肌梗塞), 肾脏问题 (肾功能受损), 视网膜问题 (视力受损), 神经线问题 (手脚麻木和疼痛),足部问题 (溃疡和感染) 等等。因此,及早接受诊断和治疗,方为上策。
医生会透过血液检查为患者诊断,利用血糖监察及改善生活习惯来管理糖尿病,并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口服和注射药物治疗。
通过患者的努力和医护合作,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也能够管理得宜,活得自在。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任何年龄、性别或族群的人也可以是糖尿病患者。话虽如此,但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也有著相关的高危因素和高危族群。
1型糖尿病的病因源自于自身免疫因素引致的胰脏功能不足,未能产生足够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多数在儿童、青少年或较年轻的成人身上发生,患者较常有1型糖尿病病例的家族史。
2型糖尿病的病因则源于自身胰脏功能不足和胰岛素抗阻的情况,跟肥胖、不良饮食及作息习惯和缺乏运动有著密切关系;多数在有相关风险因素的成年人身上发生,家族史中较常有2型糖尿病的病例;而曾患妊娠糖尿病的人,往后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亦较高。
至于妊娠糖尿病,其病因源自怀孕过程中荷尔蒙的转变;和孕妇的年龄、体重、及过去患有妊娠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综合症有密切的关系。这些患者亦较常有直系亲属患糖尿病的家族史。
而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病因,则源自胰腺疾病、基因缺陷或受到药物的影响;患者多数有著其他的疾病、过往接受胰脏手术和药物治疗的历史。
俗语有云:“病向浅中医,防患于未然”。避免糖尿病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体重管理。如果你有相关的高危因素或属于高危族群,应考虑作定期的身体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
糖尿病的生活与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工程,从来不易。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改善个人习惯需要无比的勇气和毅力,一步一步慢慢做,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由小至大。当中包括心理适应,饮食控制,运动计划,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各项,均不可缺少。
从确诊糖尿病的一刻开始,糖尿病患者可能已经感到无比的焦虑和忧郁。在这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应该寻求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有需要的话,更可考虑加入病人自助小组,或约见心理治疗师。
饮食管理是控制糖尿病重要的一环,基于每个人的体质都不同,患者可以考虑谘询营养师,寻求协助。在均衡饮食的大原则下,选取低升糖指数、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食物,避免加工食物及酒精饮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同时增加食物纤维的比例。饮食规律也很重要,要避免暴饮暴食。
养成有规律、适量且个人化的运动习惯(包括带氧运动和阻力训练),可以有效地减低胰岛素抗阻和控制体重。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运动前可以吃一点碳水化合物,并测量血糖。开始运动的同时,应谨记随身携带救急糖果,以备不时之需。运动后也应该测量血糖,避免血糖过低,造成不适和危险。同时,每天也应该检查双脚,若有持续的伤口和水泡,应找医护协助。
现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林林总总,包括口服和注射药物。由于每位糖尿病患者的情况都有不同,患者应该严格遵从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停服药物或改变剂量。在用药的同时,也要适当地监察血糖,正视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情况,并及时处理有关问题和找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安排时间作定期检查 (如眼睛,肾功能,血压,血脂, 心脏检查,足部神经等等)、覆诊和调教药物,及考虑注射预防疫苗,维持优质的健康生活。
糖尿病不受控的后果
糖尿病不受控的后果就是血糖过高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酸中毒和高渗透压高血糖状态;而慢性并发症则包括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足部病变和对其他系统的不良影响。这些并发症均可引致死亡。
糖尿病酮酸中毒是由于身体中的胰岛素未能将血糖带进细胞作养分之用,身体因此需不断分解脂肪来取得养分;而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酮体,导致血液酸化,危害健康。患者会出现气喘,呕吐,肚痛,甚至意识模糊及昏迷等情况。
高渗透压高血糖状态是由于血糖持续严重超标,引致身体严重脱水。患者会出现极度口渴、抽搐,甚至休克。
至于在形形色色的慢性并发症中,血管病变能引致动脉粥状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有机会引发血压升高,心肌梗塞,中风和周边血管(即四肢血管)病变,增加截肢风险。
肾脏病变则能引起肾丝球损伤,令过滤蛋白质的功能减低。患者有机会出现蛋白尿,严重的甚至会患上肾衰竭,需接受洗肾治疗。
而视网膜病变能引起视网膜损伤,诱发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白内障和青光眼,严重的更会出现视力模糊及失明。
神经病变能引致多个系统的问题。例如:周边神经(即四肢神经)病变能令患者手脚麻木,感觉刺痛,甚至丧失感觉;而自主神经病变能令患者肠胃不适、心率异常、排尿功能或性功能障碍。
足部病变既影响足部血管,也危害其神经,令足部血液循环不良,容易受到感染或者出现溃疡,增加截肢风险。
慢性并发症对于其他系统的影响,则是与免疫系统、骨骼系统、认知系统及心理系统有关。
总括而言,糖尿病不受控可以引发多种问题。幸运的是,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大部分并发症均是可预防或延缓的。
迷思与事实(一):糖尿病会令味觉有所改变吗?
偶尔会听到糖尿病患者觉得味觉有所改变,觉得味觉减退,味道失去真实感。虽然这个情况并不常见,然而糖尿病确实是可以影响味觉的。
口腔内的味觉神经支配着舌头的味蕾,令人感到食物的甜,咸,酸,苦等味道。糖尿病患者的味觉改变,是由于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影响着味觉神经、口腔血管及口腔环境。
首先,糖尿病会令人对「甜味」的感知减弱,觉得食物味道不够甜,增加进食高糖份食物,造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亦会引起血管病变,影响舌头的微血管,导致味蕾的血液供应减慢,引致味道细胞功能改变。
再者,糖尿病会导致唾液腺机能不足,影响唾液生产及分泌,造成口腔干燥,细菌滋生和感染,影响口腔环境。
除此之外,某些降血糖药物或抗生素也能影响味觉。
综合以上各点,解决味觉问题的方法其实不难,就是从根本着手,控制血糖,加强口腔护理,多喝开水,以及调整饮食习惯去缓解症状。
若问题仍然持续,或者口腔环境严重恶化,影响进食,导致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就应该及早寻求医护协助,解决问题。
迷思与事实(二):糖尿病患者的小便,真的会吸引到蚂蚁吗?
在这问题中,一共有两个大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第一:小便不应该吸引蚂蚁;第二:糖份应该吸引蚂蚁。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是否会吸引蚂蚁,要视乎小便的糖份含量。
当血液的糖份超越肾脏对糖再吸收能力的时候,糖份就会随尿液排出,造成带有糖份的尿液。血液糖份越高,尿液糖份就会越高,散发的味道就会越甜,就越能吸引蚂蚁。
虽然现象就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单凭此现象诊断和监察糖尿病。始终,诊断和监察糖尿病需要透过血液检查和家居监察血糖。
要注意的是,饮食摄取大量糖份或者服用某些控糖药物也有机会出现带有糖份的尿液。因此,若观察到小便吸引蚂蚁而引起疑问,就应及早求医,并接受血液和尿液检验,以寻找答案。
迷思与事实(三):小便起泡,就是有糖尿病?
泡沫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短暂性无害的,也可以是长期病理的。
短暂性无害的原因包括:排尿速度快,尿液冲击马桶令到水面产生泡沫;也可以是因为喝水不足,尿液浓度升高,产生泡沫。有些时候,马桶中残留的清洁剂或者马桶水中的杂质也会令到小便有泡沫。
长期的病理原因包括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又或者细菌感染和其他疾病,导致肾脏出现问题,尿液杂质 (例如:蛋白质) 因而增加,出现泡沫。 在这些情况下,患者或许会感到身体不适,例如:小便赤痛和水肿等。
我们不应该单凭泡沫尿现象去诊断和监察疾病。与其自己猜测泡沫尿原因,倒不如约见医生,做个检查,找出答案。
迷思与事实(四):减餐就能减血糖?
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是单纯减少用餐次数,有些时候不但不能控制血糖,反而有机会带来问题。
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会特意地忽略某一餐(如:早或午餐),希望藉此减少糖份吸收;但由于减餐的饥饿感会令食欲增加,不自觉的增加其他餐的份量反而导致血糖水平更加波动。
有些糖尿药物或者胰岛素,对用餐次数是有要求的;而忽略某一餐的后果,可能会引致血糖过低。
所以正确用餐的关键,不是在于减少用餐次数而是应将重点放在个人化的饮食内容 (如:低升糖指数食物、优质蛋白质、高纤维食物、适量脂肪等等)。根据身体状况、体重、药物、血糖监察、热量需求和饮食偏好,订定可以持之以恒和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的层面上,营养师会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拍檔。
你知道吗?
理想的血糖水平
一般人
空腹: 少于 5.6 mmol/L (度)
糖尿病患者
空腹: 4 – 7 mmol/L (度)
进食后两小时: 5 – *8/10 mmol/L (度) [*视乎个别情况]
备注:以上信息仅作参考用途,实际的理想血糖水平则有可能因人而异,包括受到年龄、健康状况和药物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 欢迎阁下预约检查,由我们的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为你释除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