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如厕姿势:坐式与蹲式对健康的影响

 

蹲式与坐式:哪个更利于排便?

 

在香港,由于坐厕马桶非常普遍,因此,大家都深以为然的认为坐式的如厕姿势理应较为优越,像舒适度、对用者的安全性等等。但原来对于排便的过程来说,坐式的如厕姿势却不如蹲式的符合人体工学。

 

当我们坐着排便时,直肠角度比较不自然,促使直肠受压,容易增加痔疮、便秘及直肠静脉曲张等风险;相反之,当我们蹲着排便时,用作拉紧及闭合肛管的其中一组盆底肌会因为「蹲」这个动作而放松下来,使直肠伸直,减少压力,促使粪便能顺着地心吸力往外推,利于排便。

 

那怎样才能做到最佳的如厕姿势呢?

 

 

如何做到现最佳如厕姿势?

 

最佳的如厕姿势,视乎于马桶的款式及个人肢体力量和平衡感而定,像香港普遍采用的坐式马桶,如环境条件许可,可利用额外设备及调教身体以达至接近自然蹲着的姿势,如:双脚踩着小凳子,使膝盖略高于臀部,身体前倾约30度,手肘放膝盖上,双膝自然分开放松,不要夹紧。 


此外,孕妇可把双脚分开更宽,以减少腹部压力;并使用腰部支撑靠垫,以免腰部负担过重。至于长者,如有需要,可考虑加装马桶扶手及使用加高马桶座圈,以协助站立。 


如厕时双脚悬空、身体往后仰滑手机和过度用力排便都是一些常犯的错误姿势。这些错误的姿势不仅会延长如厕时间及使排便更为困难, 更有可能会导致晕眩,或因血管压力增加而形成痔疮及直肠静脉曲张等健康问题。 

 

至於蹲式馬桶,最佳的如廁蹲姿是把膝蓋位處高於臀部約35度,背部保持挺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稍微外八。這個姿勢能有效使直腸角度變直,令排便更順暢,並減少排便時需要的用力程度及降低患上痔瘡的風險;但長者、孕婦、行動不便者,或有膝蓋、髖關節問題的人等群組在使用時則須特別注意。


綜合以上各點,如廁姿勢確實值得講究;大家應根據個人能力及設備條件,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如廁姿勢。

 

 

如厕时脚麻痹:原因与风险

 

或许不少人都遇过因如厕而引起脚麻痹的情况,而多数人都能理解当长时间保持着同一姿势,就会导致脚麻痹。

 

事实上,在马桶上坐着超过10分钟,已经有可能压迫着坐骨神经而引起脚麻;而蹲厕则在更短的时间内造成膝盖后方血管神经压迫,造成麻痹。

 

除此之外,其他的个人健康因素,如关节退化、血液循环不良和神经病变等都能加剧脚麻痹的情况;对老人、行动不便者、痔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影响尤其更甚。因此,这些群组更应特别注意。

 

 

预防及缓解脚麻痹的解决方法

 

当遇到脚麻痹时,首先应寻找扶手支撑,立刻站起或调整坐姿,避免持续压迫神经;并轻微摇晃双腿,促进血液循环。若麻痹情况严重,患者可用手掌由下往上,从脚踝到大腿,按摩麻痹部位。

 

此外,做「踝泵运动」,即脚尖上下摆动10-15次;或利用40°C左右的热毛巾,敷膝盖后方约5分钟,亦能有效在短时间内加快血液回流。

 

其实,要解决因如厕引起的脚麻痹,最直接的办法是控制如厕时间,以5分钟为限,避免久坐或久蹲。使用辅助工具,如:加装马桶增高垫及防滑脚踏,也能预防脚麻痹。

 

假如出现麻痹情况持续超过1小时,且无法利用上述的方法缓解麻痹,或出现其他征状,像合并大小便失禁、剧烈腰痛、单侧脚麻和无力等,这有机会是紧急的健康警告讯号,患者就应立即求医。

 

 

> 欢迎阁下预约检查,由我们的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为你释除疑虑。

 

 

 

相片只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