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主要特徵是血液中的葡萄糖(簡稱血糖)高於正常水平。患者通常無法正常地生產或利用胰島素,因此血糖未能有效地進入細胞,為細胞所用;長此以往,糖尿病會導致身體不適和器官受損。
根據先天和後天成因,糖尿病可概括地分為1型糖尿病 (自體免疫疾病)、2型糖尿病 (胰島素不足及抗阻)、妊娠糖尿病和其他類型的糖尿病 (如基因缺陷、胰腺疾病、手術或藥物所導致等)。
典型的高血糖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和體重下降。由於糖尿病患者可以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有些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已經有著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血管問題 (中風和心肌梗塞), 腎臟問題 (腎功能受損), 視網膜問題 (視力受損), 神經線問題 (手腳麻木和疼痛),足部問題 (潰瘍和感染) 等等。因此,及早接受診斷和治療,方為上策。
醫生會透過血液檢查為患者診斷,利用血糖監察及改善生活習慣來管理糖尿病,並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口服和注射藥物治療。
通過患者的努力和醫護合作,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也能夠管理得宜,活得自在。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
任何年齡、性別或族群的人也可以是糖尿病患者。話雖如此,但不同類型的糖尿病也有著相關的高危因素和高危族群。
1型糖尿病的病因源自於自身免疫因素引致的胰臟功能不足,未能產生足夠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水平;多數在兒童、青少年或較年輕的成人身上發生,患者較常有1型糖尿病病例的家族史。
2型糖尿病的病因則源於自身胰臟功能不足和胰島素抗阻的情況,跟肥胖、不良飲食及作息習慣和缺乏運動有著密切關係;多數在有相關風險因素的成年人身上發生,家族史中較常有2型糖尿病的病例;而曾患妊娠糖尿病的人,往後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亦較高。
至於妊娠糖尿病,其病因源自懷孕過程中荷爾蒙的轉變;和孕婦的年齡、體重、及過去患有妊娠糖尿病和多囊卵巢綜合症有密切的關係。這些患者亦較常有直系親屬患糖尿病的家族史。
而其他類型的糖尿病病因,則源自胰腺疾病、基因缺陷或受到藥物的影響;患者多數有著其他的疾病、過往接受胰臟手術和藥物治療的歷史。
俗語有云:「病向淺中醫,防患於未然」。避免糖尿病的最佳方法,莫過於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體重管理。如果你有相關的高危因素或屬於高危族群,應考慮作定期的身體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
糖尿病的生活與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工程,從來不易。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改善個人習慣需要無比的勇氣和毅力,一步一步慢慢做,由淺入深,由低至高,由小至大。當中包括心理適應,飲食控制,運動計劃,藥物治療,血糖監測等各項,均不可缺少。
從確診糖尿病的一刻開始,糖尿病患者可能已經感到無比的焦慮和憂鬱。在這情況下,糖尿病患者應該尋求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有需要的話,更可考慮加入病人自助小組,或約見心理治療師。
飲食管理是控制糖尿病重要的一環,基於每個人的體質都不同,患者可以考慮諮詢營養師,尋求協助。在均衡飲食的大原則下,選取低升糖指數、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食物,避免加工食物及酒精飲品,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同時增加食物纖維的比例。飲食規律也很重要,要避免暴飲暴食。
養成有規律、適量且個人化的運動習慣(包括帶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地減低胰島素抗阻和控制體重。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應避免空腹運動;運動前可以吃一點碳水化合物,並測量血糖。開始運動的同時,應謹記隨身攜帶救急糖果,以備不時之需。運動後也應該測量血糖,避免血糖過低,造成不適和危險。同時,每天也應該檢查雙腳,若有持續的傷口和水泡,應找醫護協助。
現時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林林總總,包括口服和注射藥物。由於每位糖尿病患者的情況都有不同,患者應該嚴格遵從醫囑用藥,切勿自行停服藥物或改變劑量。在用藥的同時,也要適當地監察血糖,正視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情況,並及時處理有關問題和找醫護人員協助。患者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安排時間作定期檢查 (如眼睛,腎功能,血壓,血脂, 心臟檢查,足部神經等等)、覆診和調教藥物,及考慮注射預防疫苗,維持優質的健康生活。
糖尿病不受控的後果
糖尿病不受控的後果就是血糖過高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併發症;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中毒和高滲透壓高血糖狀態;而慢性併發症則包括血管病變、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足部病變和對其他系統的不良影響。這些併發症均可引致死亡。
糖尿病酮酸中毒是由於身體中的胰島素未能將血糖帶進細胞作養分之用,身體因此需不斷分解脂肪來取得養分;而分解的過程中會產生酮體,導致血液酸化,危害健康。患者會出現氣喘,嘔吐,肚痛,甚至意識模糊及昏迷等情況。
高滲透壓高血糖狀態是由於血糖持續嚴重超標,引致身體嚴重脫水。患者會出現極度口渴、抽搐,甚至休克。
至於在形形色色的慢性併發症中,血管病變能引致動脈粥狀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有機會引發血壓升高,心肌梗塞,中風和周邊血管(即四肢血管)病變,增加截肢風險。
腎臟病變則能引起腎絲球損傷,令過濾蛋白質的功能減低。患者有機會出現蛋白尿,嚴重的甚至會患上腎衰竭,需接受洗腎治療。
而視網膜病變能引起視網膜損傷,誘發視網膜出血、黃斑水腫、白內障和青光眼,嚴重的更會出現視力模糊及失明。
神經病變能引致多個系統的問題。例如:周邊神經(即四肢神經)病變能令患者手腳麻木,感覺刺痛,甚至喪失感覺;而自主神經病變能令患者腸胃不適、心率異常、排尿功能或性功能障礙。
足部病變既影響足部血管,也危害其神經,令足部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受到感染或者出現潰瘍,增加截肢風險。
慢性併發症對於其他系統的影響,則是與免疫系統、骨骼系統、認知系統及心理系統有關。
總括而言,糖尿病不受控可以引發多種問題。幸運的是,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大部分併發症均是可預防或延緩的。
迷思與事實(一):糖尿病會令味覺有所改變嗎?
偶爾會聽到糖尿病患者覺得味覺有所改變,覺得味覺減退,味道失去真實感。雖然這個情況並不常見,然而糖尿病確實是可以影響味覺的。
口腔內的味覺神經支配著舌頭的味蕾,令人感到食物的甜,鹹,酸,苦等味道。糖尿病患者的味覺改變,是由於持續的高血糖狀態影響著味覺神經、口腔血管及口腔環境。
首先,糖尿病會令人對「甜味」的感知減弱,覺得食物味道不夠甜,增加進食高糖份食物,造成惡性循環。
糖尿病亦會引起血管病變,影響舌頭的微血管,導致味蕾的血液供應減慢,引致味道細胞功能改變。
再者,糖尿病會導致唾液腺機能不足,影響唾液生產及分泌,造成口腔乾燥,細菌滋生和感染,影響口腔環境。
除此之外,某些降血糖藥物或抗生素也能影響味覺。
綜合以上各點,解決味覺問題的方法其實不難,就是從根本著手,控制血糖,加強口腔護理,多喝開水,以及調整飲食習慣去緩解症狀。
若問題仍然持續,或者口腔環境嚴重惡化,影響進食,導致營養不良和體重下降,就應該及早尋求醫護協助,解決問題。
迷思與事實(二):糖尿病患者的小便,真的會吸引到螞蟻嗎?
在這問題中,一共有兩個大家都不會否認的事實,第一:小便不應該吸引螞蟻;第二:糖份應該吸引螞蟻。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是否會吸引螞蟻,要視乎小便的糖份含量。
當血液的糖份超越腎臟對糖再吸收能力的時候,糖份就會隨尿液排出,造成帶有糖份的尿液。血液糖份越高,尿液糖份就會越高,散發的味道就會越甜,就越能吸引螞蟻。
雖然現象就是如此,但我們不能單憑此現象診斷和監察糖尿病。始終,診斷和監察糖尿病需要透過血液檢查和家居監察血糖。
要注意的是,飲食攝取大量糖份或者服用某些控糖藥物也有機會出現帶有糖份的尿液。因此,若觀察到小便吸引螞蟻而引起疑問,就應及早求醫,並接受血液和尿液檢驗,以尋找答案。
迷思與事實(三):小便起泡,就是有糖尿病?
泡沫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短暫性無害的,也可以是長期病理的。
短暫性無害的原因包括:排尿速度快,尿液衝擊馬桶令到水面產生泡沫;也可以是因為喝水不足,尿液濃度升高,產生泡沫。有些時候,馬桶中殘留的清潔劑或者馬桶水中的雜質也會令到小便有泡沫。
長期的病理原因包括高血壓,風濕病,糖尿病,又或者細菌感染和其他疾病,導致腎臟出現問題,尿液雜質 (例如:蛋白質) 因而增加,出現泡沫。 在這些情況下,患者或許會感到身體不適,例如:小便赤痛和水腫等。
我們不應該單憑泡沫尿現象去診斷和監察疾病。與其自己猜測泡沫尿原因,倒不如約見醫生,做個檢查,找出答案。
迷思與事實(四):減餐就能減血糖?
控制飲食是控制血糖的一個重要環節, 但是單純減少用餐次數,有些時候不但不能控制血糖,反而有機會帶來問題。
例如,有些糖尿病患者會特意地忽略某一餐(如:早或午餐),希望藉此減少糖份吸收;但由於減餐的飢餓感會令食慾增加,不自覺的增加其他餐的份量反而導致血糖水平更加波動。
有些糖尿藥物或者胰島素,對用餐次數是有要求的;而忽略某一餐的後果,可能會引致血糖過低。
所以正確用餐的關鍵,不是在於減少用餐次數而是應將重點放在個人化的飲食內容 (如:低升糖指數食物、優質蛋白質、高纖維食物、適量脂肪等等)。根據身體狀況、體重、藥物、血糖監察、熱量需求和飲食偏好,訂定可以持之以恆和有規律的飲食習慣。在飲食的層面上,營養師會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拍檔。
你知道嗎?
理想的血糖水平
一般人
空腹: 少於 5.6 mmol/L (度)
糖尿病患者
空腹: 4 – 7 mmol/L (度)
進食後兩小時: 5 – *8/10 mmol/L (度) [*視乎個別情況]
備註:以上資訊僅作參考用途,實際的理想血糖水平則有可能因人而異,包括受到年齡、健康狀況和藥物等不同因素的影響而有所不同。
> 歡迎閣下預約檢查,由我們的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為你釋除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