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哪里去了?
「耳屎」是耳垢的俗称,意指耳朵里的污秽,是由外耳道表皮细胞新陈代谢后脱落的皮屑和滋润外耳道皮肤的蜡状分泌物所组成的混合物。外来异物,如:尘埃、昆虫等,亦有机会黏附到耳道分泌物中,成为耳垢的一部份。
在正常情况下,咀嚼、打哈欠和说话等动作都有助耳道把分泌物往外推至耳道口的位置。待耳垢风干后,便会自行剥落,跌出体外。因此,「挖耳屎」(掏耳朵)其实是没有必要,亦应尽量避免。
颜色、形状和气味
耳垢可分为干耳(又称糠耳)和油耳两个类别。两者之间的分别,其实在乎于外耳道皮肤所分泌出来的蜡状分泌物之多寡。
由于干耳是指外耳道中的蜡状分泌物较少,因此耳垢通常呈灰白色及片状,像碎屑一般。
相反地,油耳因外耳道皮肤分泌旺盛,所以耳垢通常会黏糊成团,呈黄褐色和带湿润的颗粒状。
不论干耳或油耳,健康的耳垢均没有异味;而存在较久的耳垢,其颜色略偏深沉。
假若耳垢呈黄绿色黏糊状或液体状,或带有臭味,或带有黑褐或深红色泽,患者就应及早求医。因为这些状况都是耳朵出现感染或受伤的病征。
耳垢引起的问题
当耳道中的耳垢日积月累,且未能根据自然法则掉出体外的话,患者有机会会感到耳部不适,如疼痛、胀满、耳鸣、听力下降、甚至晕眩等。
总的来说,在遇到耳朵不适或受耳垢积聚困扰时,切忌用棉花棒或采耳棒自行处理,以免弄巧成拙,把耳垢愈推愈入。患者应寻求耳鼻喉科专科医生的意见,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