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來的?哪裡去了?
「耳屎」是耳垢的俗稱,意指耳朵裡的污穢,是由外耳道表皮細胞新陳代謝後脫落的皮屑和滋潤外耳道皮膚的蠟狀分泌物所組成的混合物。外來異物,如:塵埃、昆蟲等,亦有機會黏附到耳道分泌物中,成為耳垢的一部份。
在正常情況下,咀嚼、打哈欠和說話等動作都有助耳道把分泌物往外推至耳道口的位置。待耳垢風乾後,便會自行剝落,跌出體外。因此,「挖耳屎」(掏耳朵)其實是沒有必要,亦應儘量避免。
顏色、形狀和氣味
耳垢可分為乾耳(又稱糠耳)和油耳兩個類別。兩者之間的分別,其實在乎於外耳道皮膚所分泌出來的蠟狀分泌物之多寡。
由於乾耳是指外耳道中的蠟狀分泌物較少,因此耳垢通常呈灰白色及片狀,像碎屑一般。
相反地,油耳因外耳道皮膚分泌旺盛,所以耳垢通常會黏糊成團,呈黃褐色和帶濕潤的顆粒狀。
不論乾耳或油耳,健康的耳垢均沒有異味;而存在較久的耳垢,其顏色略偏深沉。
假若耳垢呈黃綠色黏糊狀或液體狀,或帶有臭味,或帶有黑褐或深紅色澤,患者就應及早求醫。因為這些狀況都是耳朵出現感染或受傷的病徵。
耳垢引起的問題
當耳道中的耳垢日積月累,且未能根據自然法則掉出體外的話,患者有機會會感到耳部不適,如疼痛、脹滿、耳鳴、聽力下降、甚至暈眩等。
總的來說,在遇到耳朵不適或受耳垢積聚困擾時,切忌用棉花棒或採耳棒自行處理,以免弄巧成拙,把耳垢愈推愈入。患者應尋求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的意見,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