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如廁姿勢:坐式與蹲式對健康的影響

 

坐式與蹲式:哪個更利於排便?

 

在香港,由於坐廁馬桶非常普遍,因此,大家都深以為然的認為坐式的如廁姿勢理應較為優越,像舒適度、對用者的安全性等等。但原來對於排便的過程來說,坐式的如廁姿勢卻不如蹲式的符合人體工學。

 

當我們坐著排便時,直腸角度比較不自然,促使直腸受壓,容易增加痔瘡、便秘及直腸靜脈曲張等風險;相反之,當我們蹲著排便時,用作拉緊及閉合肛管的其中一組盆底肌會因為「蹲」這個動作而放鬆下來,使直腸伸直,減少壓力,促使糞便能順著地心吸力往外推,利於排便。

 

那怎樣才能做到最佳的如廁姿勢呢?

 

 

如何做到現最佳如廁姿勢?

 

最佳的如廁姿勢,視乎於馬桶的款式及個人肢體力量和平衡感而定,像香港普遍採用的坐式馬桶,如環境條件許可,可利用額外設備及調教身體以達至接近自然蹲著的姿勢,如:雙腳踩著小凳子,使膝蓋略高於臀部,身體前傾約30度,手肘放膝蓋上,雙膝自然分開放鬆,不要夾緊。


此外,孕婦可把雙腳分開更寬,以減少腹部壓力;並使用腰部支撐靠墊,以免腰部負擔過重。至於長者,如有需要,可考慮加裝馬桶扶手及使用加高馬桶座圈,以協助站立。


如廁時雙腳懸空、身體往後仰滑手機和過度用力排便都是一些常犯的錯誤姿勢。這些錯誤的姿勢不僅會延長如廁時間及使排便更為困難,更有可能會導致暈眩,或因血管壓力增加而形成痔瘡及直腸靜脈曲張等健康問題。

 

至於蹲式馬桶,最佳的如廁蹲姿是把膝蓋位處高於臀部約35度,背部保持挺直;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稍微外八。這個姿勢能有效使直腸角度變直,令排便更順暢,並減少排便時需要的用力程度及降低患上痔瘡的風險;但長者、孕婦、行動不便者,或有膝蓋、髖關節問題的人等群組在使用時則須特別注意。


綜合以上各點,如廁姿勢確實值得講究;大家應根據個人能力及設備條件,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如廁姿勢。

 

 

如廁時腳麻痺:原因與風險

 

或許不少人都遇過因如廁而引起腳麻痺的情況,而多數人都能理解當長時間保持著同一姿勢,就會導致腳麻痺。

 

事實上,在馬桶上坐著超過10分鐘,已經有可能壓迫著坐骨神經而引起腳麻;而蹲廁則在更短的時間內造成膝蓋後方血管神經壓迫,造成麻痺。

 

除此之外,其他的個人健康因素,如關節退化、血液循環不良和神經病變等都能加劇腳麻痺的情況;對老人、行動不便者、痔瘡患者、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影響尤其更甚。因此,這些群組更應特別注意。

 

 

預防及緩解腳麻痺的解決方法

 

當遇到腳麻痺時,首先應尋找扶手支撐,立刻站起或調整坐姿,避免持續壓迫神經;並輕微搖晃雙腿,促進血液循環。若麻痺情況嚴重,患者可用手掌由下往上,從腳踝到大腿,按摩麻痺部位。

 

此外,做「踝泵運動」,即腳尖上下擺動10-15次;或利用40°C左右的熱毛巾,敷膝蓋後方約5分鐘,亦能有效在短時間內加快血液回流。

 

其實,要解決因如廁引起的腳麻痺,最直接的辦法是控制如廁時間,以5分鐘為限,避免久坐或久蹲。使用輔助工具,如:加裝馬桶增高墊及防滑腳踏,也能預防腳麻痺。

 

假如出現麻痺情況持續超過1小時,且無法利用上述的方法緩解麻痺,或出現其他徵狀,像合併大小便失禁、劇烈腰痛、單側腳麻和無力等,這有機會是緊急的健康警告訊號,患者就應立即求醫。

 

 

> 歡迎閣下預約檢查,由我們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為你釋除疑慮。

 

 

 

相片只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