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撞聾情境與聽力下降警示徵兆
也許大家都會遇過以下情境:
「在人多嘈雜的車廂中,忽然有悠揚的電話鈴聲響起,緊接著一把洪亮的人聲,說了一聲『喂?』;與此同時,電話裡的另一邊應該已經開始著他的開場白。只是,洪亮的人聲再次響起說:『吓?咩話?』然後,電話筒裡的聲音漸漸地放大開來;接下來,一段響徹整個空間的電話對話內容,就此展開…」
其實,於嘈雜環境下聽不清楚、嫌別人說話聲音太小、把電話音量調得很大等表現,都是「撞聾」的徵兆。
撞聾,書面語為「耳背」,指聽力受到損害而引致的弱聽(又稱聽障)。
聽力下降的三大類型及成因解析
弱聽的原因有許多,但大致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傳導性弱聽、感音神經性弱聽及混合性弱聽。
傳導性弱聽
傳導性弱聽是因為聲音傳遞予內耳感音結構時,在中途受到阻礙。問題可能涉及外耳道、耳膜或中耳,如:耳垢積聚及耳部感染等;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弱聽原因。
感音神經性弱聽
感音神經性弱聽發生時,聲音能傳到內耳,但因聲波不能轉化為神經脈衝(感音性損失),或神經脈衝無法傳遞到大腦(神經性損失)而失去聽力。成因有機會為疾病(如:突發性耳聾)、機能退化、藥物(如:耳毒性藥物及一些癌症藥物)、噪音或遺傳(先天性大概佔0.3%)所引致。
混合性弱聽
顧名思義,混合性弱聽是指同時含有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的弱聽。成因亦較為複雜,需由多方面著手調查。
弱聽對身心健康與社交生活的影響
弱聽除了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帶來許多麻煩,形成患者與他人溝通的障礙外,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也會受到莫大的影響。例如:弱聽患者會因為持續性缺乏感官刺激,令其大腦負責處理聲音和認知語言的區域慢慢萎縮,促使腦功能嚴重衰退。
此外,由於弱聽會為社交帶來困難,患者可能會因此減少交談,繼而迴避社交場合。長此以往,患者會常常感到孤獨,其罹患抑鬱的風險亦因此增加。
不僅如此,弱聽也會為家人和朋友帶來尷尬和沮喪的時刻;試想想 —
- 基於弱聽的影響,患者在說話時的聲量都比其他人相對較大而不自知,聲浪容易波及身邊的人或事;
- 當家人與患者在說事時,患者會因為弱聽而聽不清楚對話的內容,因而需要家人大聲重複著說話內容,直至聽得清楚為止;
- 或者在說話的過程中,家人以為患者已經聽清楚了,但實則患者根本沒有聽到,繼而在日後再提起該說話內容時,很容易產生「你沒有說過此事 vs. 我上次已經跟你說過了」的誤會。
因此,及早諮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找出問題根本所在,方為上策。
如何辨識聽力下降:臨床檢查與聽力測試
一般而言,在首次求診時,醫生會先進行一系列臨床檢查,包括詳細諮詢有關病史和利用耳鏡檢查耳道及耳膜情況等;然後利用藥物、臨床程序等方法來治療弱聽或減輕聽障程度。
此外,醫生亦會為有需要的患者安排聽力測試,以評估弱聽的類別和程度。
聽力測試
聽力測試會安排患者坐在密封的隔音室內,背對著專家和測試儀器,戴上耳筒來聆聽專家播出不同頻率的純音;同時,患者需按鍵示意以回應聽到的聲音。測試結果及報告會評估患者的耳朵在特定頻率下的聽力範圍,以辨別其弱聽的類別。
一般而言,正常的聽力範圍大約在0至25分貝(dB)之間;輕聲細語的音量大約是10分貝,而普通講話聲則約為40分貝。當聽力只能聽到26分貝或以上的音量時,便可界定為弱聽。弱聽的程度可分為五個級別,分別是輕度、中度、中度嚴重、嚴重及深度弱聽。
輕度弱聽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不會明顯感到聽力問題,只會對某些字的音節聽不清楚,或感到難以分辨;當患者明顯感覺到聽力減弱,在與人交流時需對方重複,甚至提高聲音才能聽得清楚的話,大概已經是中度或以上程度的弱聽。
當弱聽的級別確立後,醫生會綜合臨床診斷及聽力測試報告的結果,作出合適的治療或復康方案。
聽力復康方案與助聽器驗配建議
當弱聽問題無法透過藥物或臨床程序的方法減輕聽障程度時,醫生會轉介患者到聽力學家諮詢意見,以協助患者驗配助聽器來改善聽覺和溝通能力,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
> 歡迎閣下預約檢查,由我們的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您釋除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