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老與便秘:原因、症狀及緩解策略

什麼是便秘及其症狀?

 

一般來說,正常的大便頻率由每日三次至每星期三次不等。當每星期的排便頻率少於三次,則可稱為便秘。

便秘除了指排便次數減少外,排便困難(如:糞便乾硬、需用力才能把糞便排出)及感覺排便不徹底都是便秘的徵狀。

 

 

為何年老增加便秘風險?

 

便秘的主要成因有四大類,分別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和「疾病與藥物作用」。而在這四大類別中,這些因素有機會是單一或相互影響的作用下引致便秘。

 

生理因素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消化功能亦隨之減弱,這包括:腸道蠕動能力減低、消化液分泌減少、直腸敏感度降低和腹部肌肉力量下降。這些變化能促使患者的排便能力減弱。

水份攝取量:當身體未能攝取足夠的水份時,大腸會將糞便中的水份進一步吸收,令糞便變得堅硬如石,使排便更為困難。

纖維攝取量:基於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當身體未能攝取足夠的纖維時,腸道蠕動就會減慢,令排便不順。

 

心理因素

壓力及情緒:在遇到壓力或負面情緒時,腸腦軸 (即大腦和腸消化道兩個器官間的溝通橋梁)會因情緒而受到影響,使腸道功能紊亂,有機令腸道活動及食慾下降。

 

生活方式

運動:若生活中缺乏有規律的運動,採取「坐式」的生活模式(如:久坐、臥床),會導致腸道活動減低,延緩排便規律。

便意與行動:當便意來襲時,如果一直忍耐,便意就會慢慢減退;久而久之,當習慣性抑制排便的衝動,直腸的敏感度就會大幅降低,令人漸漸感覺不到便意,從而形成便秘。

生活作息:突如其來的生活和作息改變,如旅行時差、熬夜等等,會影響生理時鐘,改變排便規律。

 

疾病與藥物作用

疾病:腸道疾病如腸躁症、痔瘡、腸阻塞,及代謝或神經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帕金森氏症等都能影響排便功能。

藥物副作用:鈣片、鐵劑、抗憂鬱藥、鴉片類止痛藥都會有阻礙排便規律的副作用。

 

綜合以上各因素,形成便秘的成因林林總總,當中亦包含著很多可能性及複雜性。因此,若便秘的情況持續,患者應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

 

 

 

哪些是長者最常見的排便問題?

 

在長者當中,最常見的排便問題有:

 

  1. 便秘 – 包括排便次數減少、難以排出乾硬的糞便;
  2. 排便無力 – 因腹肌和腸道肌肉退化,導致推動力不足;
  3. 排便不盡感 – 即使排便後仍覺得未排乾淨;
  4. 偶發腹瀉 – 有可能因腸道菌群失衡或藥物副作用所致。

 

儘管這些問題的成因當中,有一些跟生理上的變化有著莫大的關係,我們還是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解決排便問題的困擾。

 

 

有效管理便秘的解決方法

 

要解決排便的問題,可根據以下五項黃金法則,包括:

 

  1. 維持高纖飲食,每天攝取25至30克的膳食纖維;
  2. 每日飲用1.5至2公升水,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
  3. 進行有規律的運動,像步行、瑜珈等較為溫和的運動亦可;
  4. 順從身體的本能,適時如廁,不要忍便;
  5. 養成有規律的排便習慣。

 

排便問題不但令人困擾,而且會引起頭痛、腹痛、腹脹、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肛門出血等身體不適的情況。因此,受排便問題困擾的人士,應適時尋求醫生協助,以及早解決問題。

 

 

你知道嗎?

 

大便的健康指標

大便健康與否,是憑藉其形狀和黏稠度來釐定,共可歸納為七類,包括:

 


( 按圖放大 ) 

 

> 歡迎閣下預約檢查,由我們的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為你釋除疑慮。

相片只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