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濕」是什麼?
「風濕」,又稱風濕性疾病,是一組以關節、肌肉和結締組織發炎、疼痛和僵硬為主要特徵的慢性疾病,種類多樣。全球數百萬人受其影響,這些疾病嚴重損害生活品質,若不及時治療,常常導致殘疾。儘管風濕性疾病常與關節炎相關,但其影響已遠遠超越關節問題,能引發全身性症狀,並累及多個器官。
根據發病機制釐定的風濕性疾病類別
根據發病機制,風濕性疾病可分為四大類,包括:
- 自體免疫性疾病
自體免疫性疾病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健康組織所引發的炎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A)、脊柱關節炎(axSpA)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 退化性疾病
退化性疾病多由老化或損傷而引起的軟骨磨損導致,如:骨關節炎(OA)。 - 代謝性疾病
代謝性疾病,如:痛風,是由於尿酸結晶在關節內沉積而發生。 - 其他類型
其他類型如纖維肌痛症雖無發炎徵狀,卻以全身廣泛疼痛為特徵,有時也被歸入此類疾病的範疇。
風濕性疾病的症狀及對身體的影響
風濕性疾病種類繁多,症狀通常是關節腫脹、發紅和活動受限。儘管這些症狀聽起來只會對身體有著局部的影響,但一些全身性的症狀,如疲勞、發熱亦會伴隨出現;嚴重的更會損害腎臟、皮膚及心血管系統,像駭人聽聞的系統性紅斑狼瘡。
此外,受著慢性疼痛和疲勞影響,患者的情緒與心理健康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從而加劇身體的負擔。
風濕性疾病的病因與風險因素
那誰會有較高風險患上風濕性疾病呢?
首先,遺傳易感性是風濕性疾病的關鍵誘因。「遺傳易感性」的意思是指,基於一些人基因的偏向,會導致發展特定疾病的可能性。再加上環境及個人因素,像感染、吸煙或肥胖,會加劇患者患上風濕性疾病的風險。
另一方面,激素亦是其中的風險因素,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在女性中更為普遍。
此外,像骨關節炎和痛風的發病率,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因此年齡也是其中的風險因素。
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風濕性疾病的方法有三種,包括進行臨床評估、血液檢測(如: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及影像學檢查(X光、磁力共振影像)。
由於風濕性疾病是一種慢性和較為複雜的疾病,為減低對身體的長遠影響,患者應及早診斷,及配以個人化治療。雖然風濕性疾病的病情有可能會有著反反覆覆的發展,但生物製劑療法的進步,與持續的醫學研究成果,加上風濕病科專科醫生的專業,定能為患者帶來更佳的管理方案。
「風濕」的管理與治療方案
風濕性疾病管理的核心原則與方案,需採取跨領域協作的個人化管理策略,結合具體的診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患者的需求等而定制;並強調全方位的配合,包括:藥物干預、生活方式的調整和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
風濕性疾病管理主要的目標有五項,包括:
- 緩解疼痛與發炎,以改善生活品質;
- 保護或恢復關節活動及器官功能,以預防殘疾;
- 通過早期干預,延緩疾病進展;
- 應對全身性併發症,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心血管風險;
- 通過全人護理,促進患者身心的健康。
藥物干預
藥物是大多數風濕性疾病治療的基石,因此運用藥物干預是管理和治療此病症的首選。治療風濕性疾病的藥物種類可分為:
-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s)
用於短期緩解疼痛和發炎(如:布洛芬、萘普生)。 - 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
為強效的抗炎藥物(如:培尼皮質醇),適用於急性發作期,但長期使用的話,副作用則較為顯著。 - 抗風濕藥物(DMARDs)
- 傳統DMARDs(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可延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的進展。
- 生物製劑DMARDs(如:TNF-α抑制劑、IL-6阻斷劑)能針對特定發炎通路,用於中、重度病例。
- 靶向合成DMARDs(如:JAK抑制劑)為生物製劑療效不足的患者提供的替代方案。
- 降尿酸藥物
用於痛風管理(如:別嘌醇、非布司他)
非藥物干預
至於非藥物的干預,目的是透過輔助策略,增強藥物治療效果。非藥物干預的方法包括︰
- 物理與職能治療
通過鍛鍊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並調整日常活動,以減少關節負荷。 - 生活方式調整
- 管理體重以減輕關節承重壓力,對骨關節炎尤其重要;
- 飲食時多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及抗氧化劑的食物,有機會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幫助;
- 由於吸煙會加重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病情,並降低治療效果;因此,有吸煙習慣的患者應盡早戒煙。
- 心理支援
慢性的疼痛和身體的功能障礙常引發焦慮或抑鬱等負面情緒,心理諮詢和患者互助組織能有效支援患者的心靈健康。
手術干預
針對較晚期及不可逆轉的關節損傷(如:嚴重骨關節炎),手術目標是以恢復或改善關節活動能力、減輕關節痛楚及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為大前提。根據患者的情況,手術方案有:
- 關節置換術
將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為人工關節。 - 滑膜切除術
切除因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滑膜組織。 - 肌腱修復術
治療因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結締組織損傷。
管理風濕性疾病面對的挑戰
風濕性疾病的管理是任重道遠的工作,管理的過程中更會經歷多番波折才能走向穩定,當中的挑戰包括:
- 早期症狀如疲勞、輕度關節痛等徵兆常缺乏特顯性,往往需用時間或檢查証明其獨特性,才能釐定方向,因此容易延誤診斷,導致治療延遲。
- 部分患者對標準療法毫無反應,需另定個別化方案。
- 生物製劑價格高昂並需長期使用,容易加重患者經濟負擔。
- 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並存疾病,使風濕性疾病的治療更為複雜。
總而言之,風濕性疾病的管理需採取動態且因時制宜、以患者為中心的策略,平衡症狀控制、維持功能與長久的健康。儘管生物製劑等藥物革新了治療風濕性疾病的模式,但配合非藥物療法及關注患者的社會心理因素亦同樣關鍵。未來,精準醫療的突破和「健康平等」的倡議有望提高全球患者的治療成效。最後,通過教育並賦予患者共同決策的權利,是應對這類慢性疾病複雜性的核心所在。
> 歡迎閣下預約檢查,由我們的風濕病科專科醫生為你釋除疑慮。